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江苏省消保委3月28日发布的考研、考公机构格式合同调研结果显示,培训机构和消费者签订的格式合同普遍存在不公平条款现象,包括收费模式复杂、退费条件严苛、违法设置罚款等等。
调研结果中有很多具体的例子,到了堪称“不平等条约”程度。比如有知名考研机构在一份金额不足6000的合同中规定,五天内可退费,但要支付“平台开通费3000”“讲义费200”“课程费每节300”还有“班主任服务费”等等名目,加起来6000金额都不够抵扣的。如此明目张胆的“坑人”,是就业考研中畸形甲方市场的折射。
年轻人将考公考研成功称为“上岸”,这里面已经有了一种呼救的意味。而此类培训机构,专门针对这种求生焦虑进行收割,是在“就业难”之上又添一重难、又添一重乱。疏解就业之难,也应该包括对这类趁火打劫者的专项整治。